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的意思
党:原同“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例子:读者幸勿比例惴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党同伐异意见。(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绪言》)
谜语:一党
党同伐异的详细解释
【释义】
结合同党,攻击异己。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语出《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序》。后用“党同伐异”泛指一切团体之间的斗争。△“结党营私”
【典源】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序》
及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雠,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 自 [1]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 [2],至有 [3][4]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注解
[1]武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在位时文治武功鼎盛。改变汉初以来沿用的黄老治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雾会:喻众多的人、事物集聚一起。
[3]石渠:西汉皇帝用来藏书的阁名。为萧何所造,位于长安未央宫殿北。
[4]分争:分异争夺。
【典故】
“党同伐异”意思是结合同党,攻击异己,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汉初采黄老治术,主张无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汉武帝刘彻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时间儒学兴盛起来,学者经常聚集讨论,以致宣帝时召集诸儒在石渠阁讲论六艺。在评议《公羊》、《谷梁》时产生分歧,引发争论,以致有“党同伐异之说”。也就是观点相同的人结为同党,攻击观点和自己不同的。后来“党同伐异”演变为成语,用来泛指一切团体之间的斗争。
【书证】
- 01.《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源)
- 02.《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七・宋纪一二七・高宗绍兴十五年》:“勘会数十年来学者党同伐异,今当崇雅黜浮,抑其专门私己。”
- 03.《明史・卷二二九・赵用贤列传》:“昔颠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
- 04.《明史・卷二四三・列传・邹元标》:“臣尝语朝士曰:『方今上在冲岁,敌在门庭,只有同心共济。倘复党同伐异,在国则不忠,在家则不孝。世自有无偏无党之路,奈何从室内起戈矛耶?』”
- 05.《明史・卷二四四・列传・杨涟》:“五年,其党大理丞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鞫之。”
- 06.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继以李、杜代兴,杯酒论文,雅称同调,而李不袭杜,杜不谋李,未尝党同伐异,画彊墨守。”
【用法】
语义泛指一切团体之间的斗争。
类别用在“结同排异”的表述上。
例句
①正人君子应该讲求公理正义,不可党同伐异。
②如果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就不应该党同伐异,而要多方兼容并蓄。
③明朝士人党同伐异,互相斗争,无心国计民生,终于导致国家走上衰亡之途。
④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应当容许不同的见解存在,而不能党同伐异,排斥不同学派。
⑤政党虽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若是人人党同伐异,不问是非,反而是开民主倒车。
【辨识】
同义“党同伐异”及“结党营私”都有勾结同党的意思。
异义“党同伐异”侧重于勾结同党以打击异己;“结党营私”侧重于勾结同党以谋求私利。
例句
党同伐异 | 结党营私 | 例句 |
---|---|---|
✅ | ❌ | 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应当容许不同的见解存在,而不能党同伐异,排斥不同学派。 |
❌ | ✅ | 目前官场上最严重的弊端,就是结党营私,贪图私利。 |
党同伐异的翻译
- side with copartners against those who disagree
- favoriser ses partisans et combattre les opposants
- поддéрживать своих и нападáть на чужи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