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的意思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明・屠勋《屠康僖公集・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人的动作等。
例子: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
谜语:
争先恐后的详细解释
【释义】
“争先”,争著在前。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恐后”,惟恐落于他人之后。语本《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争先恐后”指竞相争先,惟恐落后。
【典源】
“争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2][3]。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4]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
注解
[1]晋:周代诸侯国。春秋时据有今山西省大部分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后为韩、赵、魏三家所分,遂亡。
[2]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3]争先:争执于歃血盟誓的先后。
[4]狎:音xiá,更也,交换。
“恐后”:《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
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天下。诈谋既成,遂据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汉诸侯王[1],奉上[2],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是以究其终始彊弱之变,明监戒焉。
注解
[1]厥角稽首:叩头时,以额头触地,即一种俯首至地的最敬礼。稽,音qǐ。
[2]玺韨:整组印玺。韨,音fú。
【典故】
“争先恐后”系由“争先”及“恐后”二语组合而成。 “争先”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提到晋国与楚国争执于歃血盟誓的先后。晋国人认为:晋国一向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其他国家在晋国之前歃血的。楚国人认为:晋国和楚国的地位是对等的,如果让晋国一直在先,这就是楚国比晋国弱小了。而且晋国、楚国交换著主持诸侯的结盟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怎能说晋国一直是盟主呢?因双方争执不下,于是叔向对赵孟(二人均为晋国臣子)说:“诸侯是归服于晋国的德行,不是归服于晋国是否主持盟会。你致力于修明德行,不要去争抢歃血的先后。诸侯结盟,小国本就应有一个出来负责结盟诸种事物的,此次就让楚国做为晋国的小国,不也可以吗?”因此就让楚国先歃血。 “恐后”是出自于《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内容是说王莽在西汉末年时,已察知汉朝即将走到尽头,国力衰微,因而心生贪念,以外戚的权势,作威作福,行使命令。其他的诸侯王看到这样的局势,都纷纷向王莽致上最敬礼,争相奉上印玺,惟恐落于他人之后,有的则歌颂王莽的功德,极尽谄媚,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争先恐后”,指竞相争先,惟恐落后。
【书证】
- 01.宋・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二・不抑价》:“于是商贾闻之,晨夕争先惟恐后。”
- 02.明・唐顺之〈春坊中允方泉李君墓表〉:“于此之时,彬彬雅雅,争先恐后,何其盛耶?”
- 03.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一・香云》:“侍女曳罗绮者数十百人,莫不妖冶,顺承指顾争先恐后。”
- 04.《宦海》第一四回:“众人听了,虽然吃了一惊,却大家都是要钱的心胜,哪里肯住,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 05.清・陆陇其〈悬赏购盗示〉:“如是,则人人贾勇,莫不争先恐后。”
-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所以一听了这话,便都争先恐后的去了,督办要阻止也来不及。”
【用法】
语义指竞相争先,惟恐落后。
类别用在“抢前争先”的表述上。
例句
①搭乘公车要依序上下,不可争先恐后。
②戏院散场请依序离开,不可争先恐后。
③一打开栅门,赛马就争先恐后地冲了出去。
④大雨过后,新苗争先恐后地从土壤中冒了出来。
⑤民众都已养成排队的习惯,争先恐后的情景已不复见。
⑥外面忽然锣鼓喧天,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跑出去看热闹。
⑦一听说百货公司大拍卖,很多人便争先恐后地前往抢购。
⑧明星一出现,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地提出各种问题,要他回答。
争先恐后的翻译
- strive to be the first and fear to lag behind
- à l'envi(à qui mieux mieux)
- miteinander um etwas wetteifern(sich eifrig an etwas heranmachen)
- старáться обогнáть других(наперебо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