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交睫
目不交睫的意思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
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陛下在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例子:生恚怒方甚,自昏达旦,目不交睫。(唐・白行简《李娃传》)
目不交睫的详细解释
【释义】
睫,眼皮上下的细毛。“目不交睫”指眼皮不合拢,即完全不睡觉。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语本《史记・卷一○一・袁盎鼌错列传・袁盎》。
【典源】
#《史记・卷一○一・袁盎鼌错列传・袁盎》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1]以[2]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注解
[1]曾参:公元前505∼前436,春秋时鲁国武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字子舆。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
[2]布衣:平民。
参考
另可参考:汉・荀悦《前汉纪・卷七・文帝纪上》
【典故】
西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性格宽和,仁孝恭俭,废除了许多残酷的刑罚。袁盎则是文帝时的大臣,常能提出有益的建言。文帝时,淮南王刘长自恃为宗室亲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数度抗旨,无视于法制的存在。据《史记・卷一○一・袁盎鼌错列传・袁盎》载,当时袁盎就曾预言此人将危害社稷,但为顾及宗室之情,文帝未加以制裁。后来淮南王果真起兵谋反,文帝平乱后将其流放,不料却病死于途中。文帝得知刘长的死讯,极为自责与伤心,饮食不入,袁盎于是举了三项文帝值得称颂的事迹以宽慰之。其中之一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间,文帝丝毫不敢怠慢,“不交睫,不解衣”地照顾侍候,煎好的汤药也一定先亲自尝过才拿给母亲服用。袁盎以为文帝虽贵为王者之尊,然其孝行却胜过以孝闻名的曾参,更显得难能可贵。“不交睫,不解衣”,形容文帝不睡觉,不宽衣,时时刻刻在母亲身侧照料。这样的形容虽然过于夸大,但文帝亲侍汤药的行为确实值得称颂,也因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目不交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书证】
- 01.汉・荀悦《前汉纪・卷七・文帝纪上》:“陛下在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 02.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恚怒方甚,自昏达旦,目不交睫。”
- 03.清・汪琬〈前明吏部验封司郎中曹公墓志铭〉:“公为诸生蒲伏数千里,入视医药于狱中,为摩创吮血,日夜目不交睫。”
- 04.《聊斋志异・卷四・促织》:“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 05.《东周列国志》第一二回:“其夜月明如水,急子心念其弟,目不交睫。注视鹢首之前,望见公子寿之舟。”
【用法】
语义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类别用在“勤奋苦干”的表述上。
例句
①母亲生病,他目不交睫地守候照顾。
②经过多日目不交睫地赶工,总算可以顺利交货。
③他为了赶工作进度,这礼拜几乎目不交睫,十分辛苦。
④为了取得胜利,司令部的将领们目不交睫,彻夜研究战略。
⑤大考将近,连日来他目不交睫地苦读,只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
目不交睫的翻译
- not sleep a wink
- kein Auge zut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