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

复制

zhù ㄓㄨˋ

正文・未集上竹部15画
康熙字典

正文未集上

竹部

15画

U+7BB8

𣥧

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127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891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851頁,第3

廣韻》:遲倨切;《集韻》、《韻會》:遲據切;《正韻》:治據切,𡘋音宁 —— 匙箸,飯具。禮・曲禮》:飯黍⽏以箸。史記》〔註〕:箸,卽筯也。

又,與櫡同。史記・絳侯世家》:景帝召條侯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註】櫡,《漢書》作箸,食所用也。嶺表錄》:南海岸邊沙中生沙箸,一名越王竹,相傳越王棄餘算而生,若細荻,高尺餘,春吐苗,箕心茗骨,靑而且勁。南海人愛其色,以爲酒籌。凡欲採者,須輕步向前拔之,聞行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

又,《集韻》:陟略切;《正韻》:直略切,𡘋音著 —— 被服也。一曰附也、黏也。戰國策》:智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註】箸,言附其城。

又,《廣韻》、《集韻》𡘋同「」。列子・仲尼篇》:形物其箸。【註】形物,猶事理也 —— 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

又,與宁同,門屛閒也。〈周語〉:大夫日恪位箸,以儆其官。

注解

〔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箸〕字拼音是zh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者,五行属

〔箸〕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者声。本义是筷子。又作“筯”。

〔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ù] ⑴ 筷子。⑵ 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⑶ 古同“著”,明显。

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