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149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900頁,第32字
標點整理本: 第861頁,第4字
音《廣韻》:蘇彫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彫切,𡘋音蕭 —— 樂器。《風俗通》: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廣雅》: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博雅》: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三禮圖》:簫大者,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長尺二寸,十六彄。《通卦驗》:簫,夏至之樂,長尺四寸。【註】簫管,形象鳥翼;鳥爲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釋名》: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淸也。《白虎通》:簫者,中呂之氣。《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傳】言簫見細樂之備。《詩・周頌》:既備乃奏,簫管備舉。【箋】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管如𥳤。《禮・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管簫參差之音。蔡邕《月令章句》:簫長則濁,短則淸,以蠟蜜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管而成音,無所復調,當與琴瑟相參。《周禮・春官》:笙師掌敎龡簫。《爾雅・釋言》: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疏】李巡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小者,聲揚而小,故言筊。筊,小也。郭璞曰:簫,一名籟。《莊子・寓言篇》:顏成子遊,謂南郭子綦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註】郭象曰:籟,簫也。《前漢・元帝紀贊》:鼓琴瑟,吹洞簫。【註】如淳曰:洞簫,簫之無底者。段龜龍《涼州記》:呂纂,咸寧二年,人發張駿冢,得玉簫。《丹陽記》: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積石臨江,上生簫管竹,圓緻異于他處,自泠倫採竹嶰谷,其後惟此簳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而俗呼曰鼓吹山。
义《正韻》亦作箾。
义又,弓末謂之簫。《禮・曲禮》:凡遺人弓者……右手執簫,左手承弣。【註】簫,弭頭也;謂之簫,簫,邪也。【正義】簫,弓頭,頭稍剡差邪似簫,故謂爲簫也。
义又,與篠通。馬融〈長笛賦〉:林簫蔓荆。【註】簫與篠通。
音又,叶音脩。劉邵〈趙都賦〉:擊靈鼓,鳴籟簫;乘素波,鏡淸流。
注解
〔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簫〕字拼音是xiā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肅。
〔簫〕字造字法是形聲。从竹,肅聲。从竹,與樂器有關。本义是洞簫,竹製的管樂器。
〔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āo] ⑴ 古代的一種竹管樂器,用一組長短不等的細竹管按音律編排而成。《説文•竹部》:“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⑵ 直吹單管樂器,吹孔在頂端側沿,正面五孔,背面一孔。相傳出於西羌,初名長笛,也稱洞簫。唐杜牧《杜秋娘》:“金階露新重,閒捻紫簫吹。”⑶ 弓的末端。《儀禮•鄉射禮》:“右執簫,南揚弓。”⑷ 擊。《楚辭•九歌•東君》:“緪瑟兮交鼓,簫鍾兮瑶簴。”㈡ [xiăo] ⑴ 通“篠”。小竹。《廣雅•釋草》:“簫,箭也。”《文選•馬融〈長笛賦〉》:“林簫蔓荆,森槮柞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