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446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21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989頁,第10字
音《唐韻》:側愚切;《正韻》:楚徂切,𡘋音初。《說文》:刈草也。《詩・大雅》:詢于芻蕘。【疏】芻者,飼牛馬之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牲曰芻。《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义又,《禮・祭統》:士執芻。【註】藁也。《詩・小雅》:生芻一束。【箋】苽草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
义又,草名。〈小雅〉:終朝采綠。【箋】綠,王芻也。
义又,梵語謂僧曰苾芻。
义又,芻尼。許彥周《詩話》:嘗作〈七夕〉詩押潘尼字,難于屬和;後讀藏經,有呼喜鵲爲芻尼。
义又,姓。見何氏《姓苑》。
音又,《集韻》:葘尤切,音鄒。韓愈〈駑驥〉詩: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渴飮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义《六書正譌》:芻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干祿字書》:通作𦱪。
注解
〔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芻〕字拼音是chú,上下结构,可拆字为、。
〔芻〕字造字法是象形兼會意。甲骨文字形,从又( 手 )從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蒭。本义是割草。
〔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ú] ⑴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⑵ 割草⑶ 草把
芻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芻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