虒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571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73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46頁,第8字
音《唐韻》:息移切;《集韻》:相支切,𡘋音斯。《說文》:委虒,虎之有角者。
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蜀郡緜虒。
义又,上虒,亭名。《水經注》:斷梁城卽上虒亭也。
义又,下虒,臺名。劉歆〈遂初賦〉:過下虒而歎息兮,悲平公之作臺。
义又,虒祁,宮名。《左傳・昭八年》:晉平公築虒祁之宮。
音又,《類篇》:田黎切,音題 —— 虒奚,縣名。
音又,丈尔切,音豸。司馬相如〈上林賦〉:偨池茈虒。【註】茈虒,不齊也。
义《直音》作虒虒。虒字中的虎从人作,虒字从从𧆞作。
注解
〔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虍部。
〔虒〕字拼音是sī,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𠂆、虎。
〔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ī] ⑴ 〔委~〕古书上说的一种似虎有角的兽。
虒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虒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