蒩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509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49頁,第1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18頁,第17字
音《唐韻》:則吾切;《正韻》:宗蘇切,𡘋音租。《周禮・地官・鄕師》: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註】鄭大夫謂祭前籍也。詳苴字註。
义又,草名。《後漢・馬融傳》:茈箕芸蒩。【註】《廣雅》云:蕺蒩也,其根似茅根,可食。
义又,左思〈蜀都賦〉:樊以蒩圃。【註】蒩亦名土茄,葉覆地而生,亦可食,人饑則以繼糧。
音又,《集韻》:子余切,音沮。《廣韻》:則古切,音祖 —— 義𡘋同。
音又,《字彙補》:子侯切,音緅。《周禮・春官・司巫》蒩館,劉昌宗讀鄒。
音又,《集韻》:音義與藉同。
注解
〔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蒩〕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ū、j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租。
〔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ū] ⑴ 草席:“大祭祀,羞牛牲,共茅~。”⑵ 蕺菜。㈡ [jù] ⑴ 古通“菹”,多草的泽地。
蒩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蒩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