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

复制

zhēng ㄓㄥ

正文・未集上竹部14画
康熙字典

正文未集上

竹部

14画

14

U+7B8F

箏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119頁,第12

同文書局本: 第887頁,第15

標點整理本: 第847頁,第15

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𡘋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人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又,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又,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橫木」應作「橫目」。《爾雅・釋草》傅,橫目〕【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

注解

〔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箏〕字拼音是zh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爭

〔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ēng] ⑴ 同“筝”。

箏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箏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