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176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912頁,第21字
標點整理本: 第873頁,第26字
音《廣韻》:靡爲切;《集韻》、《韻會》、《正韻》:忙皮切,𡘋音靡。《說文》:黃帝初敎作糜。《釋名》:糜,煑米使糜爛也。《博雅》:糜,糏也、饘也。《禮・月令》:行糜粥飮食。《史記・封禪書》:施糜之屬。【註】施糜粥之神。《風土記》:俗尙以赤豆爲糜,所以象色也。
义又,爛也。《孟子》:糜爛其民。《前漢・賈山傳》:無不糜滅。
义又,與靡通。《禮・少儀》:國家靡敝。【疏】靡爲糜,謂財物糜散凋敝。古字通用。
义又,與眉同。《前漢・王莽傳》:赤糜聞之,不敢入界。【註】糜,眉也。古字通用。
义《集韻》或作𩞁、𩞇。
注解
〔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米部。
〔糜〕字是多音字,拼音是mí、méi,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麻、米,五行属水。
〔糜〕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米,麻声。本义是粥。
〔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mí] ⑴ 粥⑵ 烂,碎⑶ 浪费⑷ 姓。㈡ [méi] ⑴ 不黏的黍(亦称“穄”)
糜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糜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