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642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04頁,第2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79頁,第24字
音《唐韻》:莫還切;《集韻》、《韻會》、《正韻》:謨還切,𡘋音獌。《玉篇》:南夷名。《書・禹貢》:三百里蠻。【傳】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周禮・夏官・大司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疏】蠻者縻也,縻繫之以政敎也。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唐書・南蠻傳》:有十姓白蠻,五姓烏蠻。
义又,綿蠻,鳥聲。《詩・大雅》:綿蠻黃鳥。
义又,蠻蠻,鳥名。《山海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
义又,水名。《戰國策》灓水齧其墓,《春秋後語》作蠻水。
义又,雷名。道書:五雷,五曰蠻雷。
义又,姓。《通志・氏族略》:蠻氏芉姓,荆楚之後因氏焉。㊟〔由「荆楚之後因氏」知,「芉姓」應即「芈姓」〕
音又,《韻補》:彌鄰切,音民。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叶上珍字韻。
音又,《古音攷》叶音眠。曹植〈王粲誄〉:翕然鳳舉,遠𥨥荆蠻;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注解
〔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蠻〕字拼音是m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龻、虫。
〔蠻〕字造字法是形聲。本义是中國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舊時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數民族。
〔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mán] ⑴ 我國古代南方民族的泛稱。《説文•虫部》:“蠻,南蠻,蛇穜。”⑵ 輕侮。《廣雅•釋詁三》:“蠻,㑥也。”⑶ 粗野,不通情理。如:野蛮;蛮横。《水滸全傳》第三十二回:“也不曾見你這個出家人,恁地蠻法。”⑷ 愣;強悍。《忠王李秀成自述》:“我今之禍,因主不從我奏,一味蠻為。”⑸ 對奴婢的賤稱。章炳麟《新方言•釋親屬》:“四川謂婢曰蠻,其乞買攜養之童豎曰蠻男,蠻即侮之音轉。”⑹ 水獸名。晋郭璞《山海經圖贊•蠻蠻》:“鼠身鼈頭,厥號曰蠻。”⑺ 蟲名。《篇海類編•鱗介類•虫部》:“蠻,蟲也。”⑻ 古代寓言中的小國名。《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尸數萬。”⑼ 副詞。方言。表示程度,相當於“很”。《海上花列傳》第三回:“三先生也蠻明白哚。”⑽ 姓。《通志•氏族略二》:“蠻氏,芈姓,荆之後,因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