棨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1274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534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479頁,第17字
音《唐韻》、《韻會》:康禮切;《集韻》:遣禮切;《正韻》:祛禮切,𡘋音啓。《說文》:傳信也。《韻會》:形如戟,有旛,書之,吏執爲信。《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前漢・文帝紀》〔註〕:棨者,刻木爲合符也。
义又,《玉篇》:兵攔也。《前漢・匈奴傳》:有衣之戟曰棨。師古曰:以赤黑繒爲之。崔豹《古今註》㊟〔即《古今注》〕:棨,戟殳之遺象也。前驅之器,以木爲之。後世以赤油韜之,謂之油戟,亦謂之棨戟,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
注解
〔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棨〕字拼音是qǐ,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𢼄、朩。
〔棨〕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啟省声。本义是古代用木制的一种符信,通过津关的凭证。
〔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ǐ] ⑴ 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略似戟形⑵ 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木制,形状似戟
棨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棨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