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1651頁,第13字
同文書局本: 第692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644頁,第23字
音《唐韻》:則郎切;《集韻》、《韻會》、《正韻》:兹郎切,𡘋音臧。《說文》:牡芋也。从羊,爿聲。《爾雅・釋畜》:牡羒、牝牂。《詩・小雅》:牂羊墳首。
义又,盛也。《詩・陳風》:東門之楊,其葉牂牂。【傳】牂牂然盛貌。
义又,干支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义又,雲也。《前漢・天文志》:牂雲如狗,赤色,長尾,三枚,夾漢而行。
义又,牂牁。詳上牁字註。
义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八年》:長牂守門。【註】長牂,衞大夫也。〈宣三年〉:見叔牂。【註】叔牂,羊斟也。
音又,《左傳・定十四年》:楚滅頓,以頓子牂歸。【釋文】牂,子歸反。《公羊》作牄。〇【按】歸字疑誤。
义《集韻》或作將、𦎆。〇【按】《廣韻》云䍧,牝羊,从牜旁;牂附見戕字註,云戕牁,亦書作牂。考《詩》、《爾雅》本俱作牂,羊从爿爲正;《廣韻》牂字見註中,不𠮠列出,亦非;且戕應从弋,今作戕,尤非。
注解
〔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爿部。
〔牂〕字拼音是zā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爿、羊。
〔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āng] ⑴ 母羊。⑵ 古水名,在今中国贵州省。
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