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3011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57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41頁,第7字
音《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𡘋音哺。《說文》:亡也。《書・大誥》:于伐殷逋播臣。【註】逋亡播遷之臣也。《易・訟卦》: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無眚〕。象曰:不克訟,歸逋𥨥也。《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爲政,董逋逃。【註】督𥨥逃有罪之人也。
义又,《廣韻》:懸也。《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逋。《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後漢・光武紀》:爲舂陵侯家訟逋租。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
注解
〔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逋〕字拼音是bū,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甫,五行属水。
〔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甫声。逋的原始意义是奴隶逃亡。本义是逃亡,逃跑。
〔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ū] ⑴ 逃亡⑵ 拖欠⑶ 拖延
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