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1529頁,第11字
同文書局本: 第641頁,第25字
標點整理本: 第589頁,第17字
音《唐韻》、《正韻》:普郎切;《集韻》、《韻會》:鋪郎切,𡘋音霶。《說文》:沛也。《詩・小雅》:俾滂沱矣。
义又,水名。《山海經》:虖勺之山,滂水出焉。
义又,滂洋,饒廣也。《前漢・郊祀歌》:福滂洋。
义又,淜滂,風擊物聲。宋玉〈風賦〉:飄忽淜滂。
义又,滂人,掌山澤之官。《淮南子・時則訓》:令滂人納材葦。
音又,《韻會》、《正韻》𡘋普浪切 —— 義同。
音又,《集韻》:披庚切,音澎 —— 與洴、泙同,水聲。《史記・司馬相如傳》:洶湧滂㵒。
音又,《集韻》:蒲光切,音傍 —— 水流聲。《前漢・司馬相如傳》滂濞沆漑,郭璞讀。
义《集韻》或作雱、霶、䨦。
注解
〔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滂〕字拼音是pā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旁,五行属水。
〔滂〕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旁声。本义是大水涌流。
〔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āng] ⑴ 形容水涌出
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