僂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255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5頁,第17字
標點整理本: 第40頁,第12字
音《廣韻》:落侯切;《集韻》、《韻會》:郎侯切;《正韻》:盧侯切,𡘋音樓。《說文》:尫也。《六書故》:曲背也。別作瘻。《榖梁傳・成元年》:曹公于手僂。《淮南子・地形訓》:西方高土,其人面末僂修頸,卬行。《白虎通》:周公背僂。《莊子・達生篇》:痀僂承蜩。
义又,屈也。《荀子・儒效篇》: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义又,曲薄曰聚僂。《莊子・達生篇》:聚僂之中,則爲之。【註】曲而可以聚物曰聚僂,畚筥之類是也。
音又,《集韻》、《韻會》𡘋郎豆切,樓去聲 —— 僂佝,短𨢄貌。
音又,《集韻》、《韻會》𡘋隴主切,音縷 —— 義同。
义又,僂句。《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註】僂句,龜所出地名。
音又,《韻會》:龍遇切,音慮 —— 義同。
义《集韻》作軁。
注解
〔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僂〕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ǚ、ló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婁。
〔僂〕字造字法是形聲。从人,婁聲。本义是彎腰。
〔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ǚ] ⑴ 彎曲,屈曲。《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⑵ 迅速;立刻。《荀子•儒效》:“彼寶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賣之不可僂售也。”㈡ [lóu] ⑴ 見“佝僂病”、“僂儸”。
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