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401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72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0頁,第12字
音《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𡘋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祇」,原文作「祗」〕。〈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义又,《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义又,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音又,《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𡘋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义又,姓。《北史》有台氏。
义又,天台,山名,在會稽。
音又,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改台州。又,《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台,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音又,《集韻》:堂來切,音臺 —— 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义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义又,《集韻》:台谷,地名。
音又,《集韻》:祥吏切,音寺 —— 古文嗣字。《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古文尚書》作弗台。
愛日堂藏本: 第88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0頁,第39字
《集韻》祥吏切,音寺。古文嗣字。
謹照原文古文嗣字改嗣古作台。
《古文尚書》作弗台。
謹照文選典引註古改今。弗改不。
注解
〔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台〕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ái、tā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厶、口,五行属火。
〔台〕字造字法是形声。小篆字形。从口,( 以 )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是喜悦。读( yí。
〔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ái] ⑴ 高平的建筑物⑵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⑶ 量词⑷ 台湾省的简称⑸ 姓。⑹ 桌子、案子⑺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⑻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⑼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㈡ [tāi] ⑴ 〔天~〕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