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683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289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227頁,第7字
音《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𡘋音遇。《說文》:寄也。《禮・曲禮》: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又,〈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註】謂失地之君,寄寓其國也。
义又,居也。《孟子》:無寓人於我室。《左傳・成二年》:韓厥曰:請寓乗。
义又,屬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君憑軾而觀之,得臣寓目焉。
义又,托也。《史記・莊周傳》: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义又,鳥名,如䑕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禦兵。見《山海經》。
义又,《爾雅・釋獸》:有寓屬。【註】謂獼猴之類。寄寓木上,故曰寓。
音又,《正韻》:牛居切,音魚 —— 義同。
义《集韻》或作庽。
注解
〔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宀部。
〔寓〕字拼音是y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宀、禺,五行属木。
〔寓〕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宀,禺( yù )声。宀,表示房屋。本义是寄居,寄住。
〔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ù] ⑴ 原指寄居,后泛指居住⑵ 住的地方⑶ 寄托
寓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寓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