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824頁,第13字
同文書局本: 第344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286頁,第35字
音《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𡘋音邸。《說文》:山居也。
义又,《說文》:下也。又,《玉篇》: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註】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义又,《玉篇》:滯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註】底,滯也。〈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义又,《增韻》:器臀也。《詩・大雅》:于橐于囊。【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义又,文書槀曰底。《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义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义又,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义又,與厎通。《韻會》:厎,通作底。《詩・小雅》:靡所底止。【傳】底,至也。
义又,與砥通。《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註】底,柔石也。
音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注解
〔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广部。
〔底〕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ǐ、de,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广、氐,五行属火。
〔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广( yǎn ),氐( dǐ )声。本义是止住;停滞。
〔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ǐ] ⑴ 最下面的部分⑵ 末了⑶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⑷ 图案的基层⑸ 何,什么⑹ 古同“抵”,达到。㈡ [de] ⑴ 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