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3485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57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53頁,第44字
音《唐韻》:良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涉切,𡘋音獵。《說文》:髮鬣鬣也。从髟,巤聲。或作㲱、䝓。《廣雅》:鬣,髦也。又,《玉篇》:長須也。《左傳・昭七年》:使長鬣者相。
义又,馬領毛。《禮・明堂位》:夏后氏駱馬黑鬣,周人黃馬繁鬣㊟〔夏后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鬣〕。
义又,豕也。《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禮・曲禮》:豕曰剛鬣。
义又,帚端。《儀禮・既夕》:埽者執帚,垂末內鬣從。《禮・少儀》:拚席不以鬣。
义又,《增韻》:凡魚龍頷旁小鬐皆曰鬣。
音又,《集韻》:弋涉切,音葉 —— 亦帚端。
注解
〔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上,康熙部首是髟部。
〔鬣〕字拼音是liè,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髟、巤,五行属火。
〔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iè] ⑴ 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⑵ 鱼颔旁小鳍。⑶ 〔~狗〕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狗,头比狗的头短而圆,毛棕黄或棕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斑点,多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吃兽类尸体腐烂的肉。⑷ 扫帚的末端。
鬣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鬣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