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1619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678頁,第7字
標點整理本: 第628頁,第8字
音《唐韻》、《韻會》、《正韻》:餘亮切;《集韻》:弋亮切,𡘋音漾。《說文》:炙燥也。揚子《方言》:煬,炙也。【註】今江東呼火熾猛爲煬。《莊子・盜跖篇》:冬則煬之。
义又,《玉篇》:對火也。《廣韻》:向也。《戰國策》:若竈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後之人無從見也。
义又,揚子《方言》:煬,暴也。《春秋・定元年》:立煬宮。【註】煬公,伯禽子也。其廟已毀,季氏禱之,而立其宮。
义又,《玉篇》:熱也。揚雄〈甘泉賦〉:南煬丹崖。
音又,《集韻》:式亮切,音餉 —— 燥也。
音又,《廣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𡘋音陽。《廣韻》:釋金也。《集韻》:爍金也。或作烊。
音又,《集韻》:尸羊切,音商 —— 魯煬公。徐邈說。
注解
〔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áng、yà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昜。
〔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áng] ⑴ 熔化金屬。清王夫之《周易外傳•説卦傳》:“金煬則液,水凍則堅。”㈡ [yàng] ⑴ 烘烤;烘乾。《説文•火部》:“煬,炙燥也。”⑵ 向火取暖;烤火。《淮南子•齊俗》:“冬則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煬竈口。”⑶ 曝曬。《方言》卷十三:“煬,暴也。”⑷ 炊。《莊子•寓言》:“舍者避席,煬者避竈。”⑸ 遮蔽;蒙蔽;擋住。《韓非子•内儲説上》:“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⑹ 熾烈;熾熱。漢東方朔《七諫•自悲》:“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⑺ 焚燒。晋潘岳《西征賦》:“儒林填於坑穽,《詩》、《書》煬而為煙。”⑻ 照亮;照耀。《文選•揚雄〈甘泉赋〉》:“北爌幽都,南煬丹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