甀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武英殿刻本: 第179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750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702頁,第30字
音《廣韻》、《集韻》、《韻會》:馳僞切;《正韻》:直類切,𡘋音縋 —— 小口罌也。《淮南子・氾論訓》:抱甀而汲。【註】今兗州曰小武爲甀,幽州曰瓦。揚子《方言》:自關而西,晉之舊都河汾之閒,其大者謂之甀 —— 甖,其通語也。《博雅》:甀,甁也。
音又,地名。《史記・黥布傳》:遂西與上兵遇蘄,西會甀。【註】《正義》曰:甀,音遂瑞反 —— 蘄,沛郡蘄城。
音又,《集韻》:是爲切,音垂 —— 義同。《列子・殷湯篇》: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壷領,狀若甔甀。【釋文】甀,音垂。
音又,《廣韻》:直垂切;《集韻》:重垂切,𡘋音錘。又,《集韻》、《韻會》:傳追切;《正韻》:直追切,𡘋音椎 —— 義𡘋同。
注解
〔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瓦部。
〔甀〕字拼音是zhu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垂、瓦。
〔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uì] ⑴ 古时坛子一类的瓦器:“抱~而汲。”
甀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字词网整理。甀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