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楚革切頁碼第64頁,第2字續丁孫
𠕋
異體𠕋、𠕁、冊、册
符命也。諸矦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从𠕁。
𥬰
異體笧
古文冊从竹。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𠕋,今作冊,或作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測麥反頁碼第182頁,第2行,第1字述
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從冊。
鍇注臣鍇按:蔡邕《獨斷》曰:「冊書兩編。」又褚少孫《讀〈史記・三王世家〉》曰:「其冊或長或短,皆有意義,符信也。」與之爲信也。
反切………頁碼第182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冊從竹。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楚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340頁,第1字許惟賢第152頁,第7字
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也。
段注者字依《韵會》補。《尙書》王命周公後作𠕋逸誥,《左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矦爲矦伯,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及三王世家策文皆是也。後人多假策爲之。
象其札一長一短,
段注謂五直有長短。
中有二編
段注謂二橫。
之形。
段注蔡邕《獨𣃔》曰:策,𥳑也。其制。長者一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札,牒也。亦曰𥳑。編,次𥳑也。次𥳑者,竹𥳑長短相閒排比之。以繩橫聯之。上下各一道。一𥳑容字無多。故必比次編之。乃容多字。聘《禮記》云百名以《上書》於策是也。一𥳑可容書於𥳑。每𥳑一行而已。不及百名書於方。則合若干行書之。百名以《上書》於策。方卽牘也。牘,書版也。𥳑𠕋,竹爲之。牘,木爲之。一𠕋不容則絫𠕋爲之。國史𠕋書葢如是。鄭注禮云:策,𥳑也。此渾言之。不分別耳。𠕋字五直。象一長一短。象其意而已。且𥳑之若干未可肊定也。蔡氏云:長者一尺。短者半之。此漢法如是。鄭引鉤命決云: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一尺二寸。《論語》策八寸。尺二寸者三分居二。又謙焉。此古制也。見於《聘禮》、《左傳》序《正義》者乖異不同。今訂之如是。未知然否。鄭注《尙書》云:三十字一𥳑之文。服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𥳑八字。《漢志》。《劉向》以中古文挍今文《尙書》。古文𥳑有二十五字者。有二十二字者。是𥳑之長短不同而字數不同也。楚革切。十六部。
凡𠕋之屬皆从𠕋。
古文𠕋。从竹。
段注《左傳》。僃物典筴。《釋文》。筴本又作𠕋。亦作策。或作𥬰。按筴者,策之俗也。𠕋者,正字也。策者,叚借字也。𥬰者,𠕋之古文也。《左氏》述《春秋傳》以古文。然則𥬰其是歟。
白话解释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的「冊」字幾乎相同,豎的筆畫多半在三支以上,基本上不超過五支,是表達竹簡本身。但這並不表示當時只將三到五支的竹簡就編輯成書,而是以此數目代表多數的意思。中間的「」代表編繩,當時編輯竹簡是以上下兩條繩索貫穿連結,因為若只有一道編繩,是無法完全固定竹簡的,也就難以使用。另外,如果竹簡本身長度較長的話,就可能有三道、甚至四道的編繩,這樣才能使竹簡書籍更加牢固。戰國文字「」上邊像「十」的筆畫,實際上是從金文「」的「點」逐漸演變而來。因此《說文》古文「」上方的筆畫應該就是從戰國文字兩個「十」字演變而來。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工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26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84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50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88頁,第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83頁,第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89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95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204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433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52頁,第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89頁,第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663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80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150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83頁【崇文】第72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53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143頁,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630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234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