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正文 > 卷第十五 >

卷第十五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五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七

问名为随语地系。为随补特伽罗地系耶。有说。名随语地系。彼作是说。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语。彼欲界身。欲界语。欲界名。所说义或三界系或不系。若作初静虑语。彼欲界身初静虑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生初静虑者。若作初静虑语彼初静虑身。初静虑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欲界语彼初静虑身。欲界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若作欲界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欲界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初静虑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初静虑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问若尔者。上三静虑为有名不。有说。无。有说。有。而不可说。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宁说无不应说有。而不可说以无用故。有说。名随补特伽罗地系。彼作是说。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语。彼欲界身欲界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初静虑语。彼欲界身初静虑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生初静虑者。若作初静虑语。彼初静虑身初静虑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欲界语。彼初静虑身欲界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若作欲界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欲界语。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初静虑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初静虑语。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问若尔者。无色界为有名不。有说。无。有说。有。而不可说。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宁说无不应说有。而不可说以无用故。如说名。文句亦尔。

问名等为是有情数。为非有情数耶。答是有情数。问名等为有执受。为无执受耶。答无执受。问名等为是长养。为是等流。为是异熟生耶。答是等流。非长养非异熟生。问若名等非异熟生。契经云何通。如说。佛告阿难。我亦说。名从业生是业果。答名亦是业增上果故作如是说。谓作好业亦得好名。然非异熟。问名等为善。为不善。为无记耶。答无记。非造业者故。思起故。如四大种。

问谁成就名等。为能说者为所说耶。设尔何失。若能说者则阿罗汉。应成就染污法。离欲染者应成就不善法。异生应成就圣法。断善根者应成就善法。以阿罗汉等亦说染污等法故。若所说者。则外事及无为亦应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说法故。答唯能说者成就名等。问若尔后难善通。前难云何通。答阿罗汉等虽成就染污等名。而不成就染污等法。以染污等名皆是无覆无记法故。

问一刹那心能起一语。一刹那语能说一字耶。答佛一刹那心能起一语。一刹那语能说一字。声闻独觉一刹那心能起一语。一刹那语不能说一字。彼说[褒-保+可]时必经多刹那故。由此唯佛。其言捷利声韵无过词辩第一。问三世诸法一一各有三世名耶。答有。过去诸法有过去名者。如过去佛。以如是名。说过去法过去诸法。有未来名者。如未来佛。以如是名。说过去法过去诸法。有现在名者。如现在佛。以如是名。说过去法未来现在法。广说亦尔问一切名皆能显义耶。答一切名皆能显义。问若以此名显断常。第二头第三手第六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等。此名何所显耶。答此名即显断常等想。问若以此名显诸法无我。此名何所不显耶。有说。除其自性及俱有法。余悉能显。有说。唯除自性余悉能显。有说。唯除四字余悉能显有说。一切悉显。谓于此中萨能显婆。婆能显萨。达能显磨。磨能显达。是故此中。虽显一切而无自性显自性失。问名之与义何者多耶。答义多名少。所以者何。义摄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处一处少分四蕴一蕴少分。名摄一界一处一蕴少分。有说。名多义少。所以者何。以一一义有多名故。如古所制尼健荼书。一一义有千名。次后略之。于一一义唯留百名。今一一义唯留十名。又说法者以无量名说一义故。如是说者义多名少。所以者何。名亦义故。设名非义义犹为多。以摄十七界一界少分。乃至广说。况名亦是义。是余名所显故。是则义摄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名但摄一界一处一蕴少分。问若名亦是义者。名义有何差别。答能显是名所显是义。复次名是非色。义通色非色。名唯无见。义通有见无见。名唯无对。义通有对无对。名唯有漏。义通有漏无漏。名唯有为。义通有为无为。复次名唯无记。义通善不善无记。名唯堕三世。义通堕三世及离世。名唯欲色界系。义通三界系及不系。名唯非学非无学。义通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名唯修所断。义通见修所断及不断。复次名唯不染污。义通染污不染污。如染污不染污。有罪无罪。有覆无覆是退非退。黑法白法亦尔。复次名无异熟。义通有异熟无异熟。名非异熟。义通异熟非异熟。名不相应。义通相应不相应。如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所缘无所缘。有行相无行相。有警觉无警觉亦尔。复次名唯苦集谛摄。义通四谛及非谛摄。由如是等。名义差别。问义为可说。为不可说耶。设尔何失。若可说者。说火应烧舌。说刀应割舌。说不净应污舌。说饮应除渴。说食应除饥。如是等。若不可说者。云何所索不颠倒耶。如索象应得马。索马应得象。如是等。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我所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答义不可说。问若尔前难善通。云何所索不颠倒耶。答劫初时人。共于象等假立名想。展转传来。故令所索而不颠倒。有说。语能起名名能显义。语虽不能亲说得义而依展转。如子孙法故于象等所索无倒。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我所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尊者世友作是释言。语能起文文能显义。故作是说。复作是言。为异外道故作是说。谓诸外道所说法。或少义或无义。世尊所说有义多义。是故说言。我所说法文义巧妙。复作是说。外道所说文义相违。世尊所说文义相顺。欲显异彼故作是说。

问名句文身是不相应行蕴所摄。何故佛说四蕴名名。答佛于有为总立二分。谓色非色。色是色蕴。非色即是受等四蕴。非色聚中。有能显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总说为名。有说。色法粗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由名显故说之为名。然实名等唯不相应行蕴所摄。名有六种。一功德名。二生类名。三时分名。四随欲名。五业生名。六摽相名。功德名者谓依功德立名。如解。或诵素怛缆者名为经师。若解或诵毗奈耶者名为律师。若解。或诵阿毗达磨者名为论师。得预流果名为预流。乃至得阿罗汉果名阿罗汉。如是等。生类名者。谓依生类立名。如城市生者名城市人。村野生者名村野人。刹帝利种中生者名刹帝利。乃至戍达罗种中生者。名戍达罗。如是等。时分名者。谓依时分立名。如童稚时名为童子。乃至衰老时名为老人。如是等。随欲名者。谓随乐欲立名。如初生时。或父母等。或沙门等。为其立名。如是等。业生名者。谓依作业立名。如善画者名为画师。锻金铁者名金铁师。如是等。摽相名者。谓依摽相立名。如执杖者名执杖人。执盖者名执盖人。如是等。复次名有四种。一假想名。二随用名。三彼益名。四从略名。假想名者。如贫贱者名为富贵。如是等。随用名者。如腹行者名腹行虫。如是等。彼益名者。如天神边求得者名为天授。因祠祀而得者名为祠授。如是等。从略名者。如具五功德者名为五德。系属王者名曰王人。如是等。复次名有二种。一生名。二作名。生名者。如刹帝利婆罗门等。作名者。如父母等所为立名。有说。生名者谓初生时父母等所立名。作名者。谓于后时亲友知识所为立名。复次名有二种。一有相名。二无相名。有相名者。如无常苦空无我等。无相名者。如我人有情意生等。若佛出世则有相名多无相名少。若不出世则无相名多有相名少。问火名为是有相。为是无相。答若云尸弃是有相名。若云阿耆尼。是无相名。复次名有二种。一共名。二不共名。不共名者。如佛法僧蕴界处等。共名者。谓余世间共所立名。有余师说。无不共名。以一法可立一切名。一切法可立一名故。名皆是共如共不共名。曾未曾名亦尔。复次名有二种。一定名。二不定名。定名者。如苏迷卢大海洲渚等。不定名者。谓余世间随共立名。有余师说。无决定名。所以者何。苏迷卢等。边方亦为作种种名。此方文颂亦作余名。如是说者苏迷卢等有决定名。劫初成时苏迷卢等名已定故。问前劫坏时一切失坏。今劫成已谁传彼名。答有诸仙人得宿住智。忆前劫事复传彼名。或劫初人由法尔力。心想欻有彼名现前。问诸所有名。为皆先有展转传说为新立耶。答苏迷卢等诸名先有。余名不定。或有新立。复次名有二种。一者诠体。二者诠用。诠体名者。如盆中果舍中人等。诠用名者。如刈者诵者等。有说。诠体名者。如坚湿暖动等。诠用名者。如持摄熟长等。有说。诠体名者谓诸恶等。诠用名者。谓莫作等。问名为有边际不。有作是说。名无边际法无边故。于一一法有多名故。复有说者。名有边际。唯佛能知余无知者。以佛能知名边际故名一切智。有说。佛及独觉知名边际。余不能知。有说。佛及独觉到彼岸声闻知名边际。余不能知。评曰。初说为善。唯佛能知名之边际。余皆无有一切智故。问有佛无佛世间恒有名句文身。何故经言。如来出世。便有种种多名身等出现世间。答依不共名故作是说。如佛法僧蕴界处等。唯佛出世方。有此名。有作是说。唯佛出世。有顺解脱顺空无我。违生死苦违我我所。断诸见生觉意。背烦恼向出要。止愚痴生智慧。断犹豫生决定。厌生死乐涅槃。毁外道赞正法。诸如是等。名句文身出现于世。余时不尔故作是说。如契经说。有三种言依。无第四第五。云何为三。谓依过去说曾诸法。依未来说当诸法。依现在说今诸法。问言依以何为自性。答品类足说言。依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所摄。

问言即是语彼依是名。但应一界一处一蕴所摄。何故言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所摄耶。答彼论应说。言依一界一处一蕴所摄。而言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所摄者。依展转因故作是说。谓语依名转名依义转。义是言展转依义中。具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故。说者听者皆为于义。是故彼论依展转因。说言依自性。有说言依是名及所说义。是故具有十八界等。以言依名及义转故。问何故但依三世法说三言依。不依无为法说言依耶。答亦应说无为法是言依。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无为摄在现在品中。以现在法得无为故。有说。言多分依有为法转故。无为法不说言依。有说。为止有情增上愚故说三言依。于有为法所起无明多增上故。有说。有情多于三世犹豫故。佛为说三种言依。有说。为止外道执有我故说三言依。谓外道言若无我者。我言何依故。佛为说三种言依。我言但依三世起故。有说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并止现在是无为执说三言依。依是有体有用法故无必无体。无为无用故非言依。有说有为法粗多信是有。易起言说故立言依。无为法细少信是有难起言说。故非言依。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有为无为分为二聚。若彼聚中三事可得。谓语名义立为言依。无为聚中虽得有义。而无余二故非言依。大德说曰。若法有用取果与果可立言依。无为无用是故不说。胁尊者言。有为诸法与言可有俱时转义故立言依。无为不然是故不说。问若依过去说未来现在法。依未来说过去现在法。依现在说过去未来法。彼是何等言依摄耶。有作是说彼不摄在三言依中。复有说者。若依过去说未来现在。即摄在过去中。乃至若依现在说过去未来。即摄在现在中。有余师说。若依过去说未来现在。未来者摄在未来。现在者摄在现在乃至。若依现在说过去未来。过去者摄在过去未来者。摄在未来前说言依义为体故。问若于一时顿说二世。或复三世何言依摄。有作是说彼不摄在三言依中。复有说者随能显名。在何世摄。即说摄在彼世言依。有余师说。随所显义在何世摄。即说摄在彼世言依。前说言依义为体故。问契经但说有三种言依于义已足。何故复说无第四第五。答无第四者遮第四世。恐有执有第四世故。无第五者遮无为法。恐执无为是言依故。有说二言郑重遮止。欲令所说义决定故。契经依世建立言依故。说有三无四无五。若依如理作意建立言依。应说有一无第二第三。无第二者遮有第二如理作意。无第三者遮如理作意所不摄法。若依止观建立言依。应说有二无第三第四义如前说。若依三解脱门建立言依。应言有三无第四第五义如前说。若依四圣谛建立言依。应说有四无第五第六义如前说。若依五蕴建立言依。应说有五无第六第七义如前说。若依六随念建立言依。应说有六无第七第八义如前说。若依七等觉支建立言依。应说有七无第八第九义如前说。若依八圣道支建立言依。应说有八无第九第十义如前说。若依九次第定建立言依。应说有九无第十第十一义如前说。若依如来十力建立言依。应说有十无第十一第十二义如前说。如是若依余法建立言依应如理说。此经依世建立言依。故但说三无四无五。即此经中作如是说。应以四事观察补特伽罗。知彼具寿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者处非处。二者智论。三者分别。四者道迹。若于此四善安住者。彼可与语。与此相违不可与语。问如是四事有何差别。答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不如实知是处非处。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不如实知智及尔焰。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不如实知世俗胜义。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不如实知趣苦集行及趣苦灭行。有说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不如实知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是处耳等为缘生眼识。乃至眼等为缘生意识非处。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不如实知十智差别。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不如实知了义经及不了义经。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不如实知四种行迹。有说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不如实知有理无理。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不如实知圣者正论。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不如实知假设言论。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不如实知他言句义。前中后别而辄酬对。有说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不能如实立所立宗。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不能堪受他所问难。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不善了知诡诳真实。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不能成办增上觉慧。有说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于自宗他宗。不善安住而有所说。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不了知他以量为先有所诘难。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不了知他前后次第相应言论。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不能满足所求胜事。有说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不善了知现非现量。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于先所闻坚执不舍。不欲观察前后德失。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于他正说心怀犹豫。如不能决是饭是酥。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不了知现比至教为先问难。胁尊者言。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于所知境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于能知智不善了知。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于邪正教不善了知。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于邪正行不善了知。尊者僧伽筏苏说曰。不善安住处非处者。谓于多界经中所说。处非处义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论者。谓于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事不善了知。不善安住分别者。谓于杂染清净不善了知。不善安住道迹者。谓于趣色灭行乃至趣识灭行不善了知。与上相违名善安住。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十五